“国批”十年,创新驱动始终是江阴高新区保持领先率先的重要动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科创型企业的爆发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江阴高新区不断创新孵化模式,形成了从项目初选到项目孵化再到产业化发展的一体化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构建了具有江阴特色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了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是江阴市最早投入建设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一直以来,创业园坚持“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特色发展新路径,大力实施科技孵化产业“高、端、链”计划,健全完善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学研、投融资、公共服务等五大创新平台,形成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2008年,创业园获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3年又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全国首批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
该创业园的成功经验,体现在“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大赢家”的精准孵化模式。创业园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创新发展理念,一方面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阻隔,另一方面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效应,引入多种金融资源,将“科技+人才+资本”的集聚效应最大化。2006年,远景能源由创业园孵化,主要从事风电新能源相关研发,依托园区的精准孵化模式,2011年销售额就达到20亿元,成功“毕业”出园,进入产业化基地。去年,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第434位,营业收入231亿元。在“远景模式”成功的基础上,创业园继续优化精准孵化模式,在新增孵化企业数量、产值、税收、申请专利、高新技术产品等方面屡创新高。
创业园还积极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2014年3月,创业园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江阴民营企业共同成立了江阴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开拓、深化与德国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关系,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项目来高新区孵化转化,为企业寻求国际科技合作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
“国批”十年来,创业园孵化链条布局不断完善,体制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孵化链内企业成为江阴高新区“新三板”的主力军,孵化链内企业“小升高”数量不断增加,占整个高新区平均新增高新企业数量的近60%,孵化链内企业进行产学合作及技术转移数量逐年稳步增加。
面临科创载体空间不足、创新资源偏弱等发展瓶颈,江阴高新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将科技创新的前端触角贴近科创资源丰沛的地区,实施异地孵化。“科创飞地”模式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对跨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进行有益探索。
2018年,这种探索在瑞典率先成为现实。当年6月,在中瑞两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江阴高新区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正式设立了中瑞生物医药海外孵化器,这是江苏省在北欧国家设立的首个多功能海外离岸孵化器。去年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本特·塞缪森教授所带领的团队用远程办公软件与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团队视频沟通,其研发的一批专利产品正在贝瑞森进行临床前预研究。截至2020年,该孵化器总共“回流”了10个高端项目,其中有6个药品项目,并且申请了6项国际发明专利,2个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未来,这些产品都将在江阴高新区实现产业化。
近年来,从离岸孵化器燃起的这簇“创新火苗”正在高新区酝酿燎原之势。去年5月,无锡市首家驻沪“科创飞地”——江阴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揭牌成立,目前已在江阴落户人才项目13个,为江阴新增高层次人才14名,3人入围高新区级和江阴市“暨阳英才”计划。今年4月,江阴高新区携手天安数码城创建的江阴高新区(深圳)科创孵化器正式揭牌,标志着高新区协同创新的步伐从长三角走进珠三角,为高新区有效链接全球优质“双创”资源再添一军。目前,位于北京和西安的两家异地孵化器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中。
为保证异地科创孵化器的常态化运行,近日,江阴高新区出台异地孵化器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项目筛选、政策疏导、洽谈落地的对接效率,每月定期驻点协同办公,做到周周有对接、月月有进展、季季有活动。高新区还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建立异地研发机构,兴澄特钢、长电科技、中济万泰、贝瑞森生物均已在上海建立异地研发中心,招引了一批高端研发人才。
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实践证明,“科创飞地”确实在一线城市为江阴高新区对外招才引智搭建了“桥头堡”、扩大了“朋友圈”、延伸了“创新链”,进而抢占了高端人才项目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先机,打通了“全球研发、一线城市孵化、江阴高新区产业化”的未来产业发展新路径。在异地孵化器的助推下,更多科创型、成长型项目来到江阴,为高新区实现项目优中选优、精准孵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江阴高新区的产业孵化与科创载体建设,不仅围绕新兴产业开拓创新,同时关注主导产业固本强基。在“1+3+1”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中,特钢及金属制品是重中之重的主导产业。为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突破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瓶颈,江阴高新区积极搭建公共平台,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金”合作共赢之路。
为满足特钢新材料支柱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2018年10月,高新区与东北大学等四方合作共建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以“面向高端、需求导向、创新机制、特色发展、产学融合、中试为主、互利双赢、辐射周边”为指导思路,整合国内优势产业资源,打造“1个研究院、1个本科生和工程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材料公共检测分析平台、1个产业专项基金、N个公司”的发展链条,形成了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三体联动”模式,成为破解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新探索。
2020年10月,长三角金属材料产业创新大会上,该研究院会同金融机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及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这次会议,长三角金属材料领域发展形成合力,共同向全球高端产业链、价值链迈进。目前,“高品质合金锭坯的磁悬浮层凝技术”等11个中试项目已进驻江阴金属新材料创新研究院,推动高新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迈上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的快车道。
十年来,江阴高新区始终重视创新平台载体的搭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瞄准“1+3+1”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积极搭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法尔胜金属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华为—长电集成电路封测技术研究院、天江现代中医大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启动建设,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杏彩体育官网